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旧石器时代的贵州 ” 老祖先们 ” 怎样生活?会比田园牧歌更惬意吗?博物馆的石头告诉我们:他们可能坐拥 290 平米的观景豪宅、身穿爆款时尚皮衣、每天全家户外烧烤 ······

旧石器时代的贵州 ” 老祖先们 ” 怎样生活?会比田园牧歌更惬意吗?博物馆的石头告诉我们:他们可能坐拥 290 平米的观景豪宅、身穿爆款时尚皮衣、每天全家户外烧烤 ······

故事的讲述者,现在正陈列贵州省博物馆三楼的玻璃柜里。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长期 ” 搏斗 “,让他们看起来灰尘仆仆。这些会说故事的石头里,有古人类精心打造的石器,有吃剩的动物化石,当然还有贵州古人类的头骨和牙齿化石。

它们掀开一身黄泥,从黔西观音洞、兴义猫猫洞、普定白岩脚洞等旧石器遗址穿越而来,讲述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
A、住豪宅的贵州古人类

(在十几万年前至数千年前,贵州古人类住在 ” 或大平层、或大户型、或大阳台 ” 的洞穴中,无首付无房贷,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。)

水岸名邸、视野开阔、俯瞰全城、私属领地 …… 如果将现在的房地产广告语用在贵州古人类的居住地,是十分贴切的。古人类们住在这样的豪宅里,即不用交房贷也不用蜗居,可谓是羡煞现在的城里人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普定穿洞南洞口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普定穿洞南外景

在贵州古人类中,普定穿洞人的 ” 家 ” 是名副其实的豪宅。普定穿洞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时期时代初期遗址,位于贵州安顺市普定县城西约 4 公里的穿洞村一座孤山上,山下四周是溶蚀性盆地。如瞭望台般的地势,让居住在这里的古人类不出门就可以观察到周围动物的行踪、河流的情况,是早出晚归、采集捕猎的风水宝地。

穿洞洞口朝南,前后相通,洞长 30 米,宽约 13 米,洞顶作弧形,顶高 9 米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,约 290 平步梯大平层、9 米挑高豪宅、南北通透阳光屋、双阳台观景房。据钟乳石铀系法测试含人类化石地层确定,古人类居住过穿洞时间跨度很长,从距今 16000 多年前至 8000 年前,在这约八千年间,不知有多少不同种群的古人类曾经住过这里。” 小区环境舒适,动、植物配套丰富 ” 这么好的楼盘,还不用房租房贷,自然是能住多久就住多久了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穿洞出土的骨铲、骨锥

普定穿洞遗址 1979 年 4 月试掘,获得大量石器、骨器。1981 年夏,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,出土石器 3000 余件、骨器 400 余件、动物化石种类 14 种以上和两枚古人类头盖骨化石。盆地的孤峰、不深的洞穴、向阳的洞口,附近水源丰富,动植物丰富。在这里,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古人类的一个生活场景,青壮年男性带着刚捕获的动物回到洞口,洞内妇幼有的在为火堆添柴加火准备烧烤食物,有的在用磨制骨针缝制皮衣皮裙,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不过如此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普定穿洞遗址南口内

在十几万年前至数千年前,普定穿洞人还有很多邻居,也住在 ” 或大平层、或大户型、或大阳台 ” 的洞穴中,黔西观音洞、盘县大洞、桐梓岩灰洞、织金猫猫洞、水城硝灰洞 ……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培育了无数的洞穴。这些洞穴隐蔽通风,在千万年的岁月里留下璀璨的沉积物 , 成为埋藏人类化石、远古文化遗物、脊椎动物化石的天然仓库。

B、贵州古人类进化的故事

(在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古人类化石,表明贵州古人类和生活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古人类一样,经过了直立人、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个进化历程。)

早期古人类通常靠摘取野果为食,在冬季时没有果子吃,他们会去捡食动物的尸体,甚至食腐。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。想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里生活下来,必须靠狩猎来获取更多食物,为此,古人类开动脑筋制作工具,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大脑发育,从而才能不断进化。

在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古人类化石,表明贵州古人类和生活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古人类一样,经过了直立人、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个进化历程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穿洞女心头骨正面

贵州目前最古老的人化石,是位于桐梓岩灰洞遗址的桐梓人牙化石,是一颗座牙。看起来比现代人的粗壮。

古人类的脸一般都比现代人的大。因为长期咀嚼、撕咬粗纤维的食物,对咬肌和牙齿的要求很高。根据古人类学家推测,古人类的脸部更长,下颌骨比较往前凸,眉骨比较粗壮。直到学会制作工具后,食物经过切割后再食用,古人类的咬肌和磨碎食物的功能逐渐退化,脸就慢慢变小了。

普定穿洞是贵州省首个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的遗址,目前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两枚穿洞人头骨,距今约一万年,属于晚期智人,智力已经发展到良好阶段。

其中一枚为 1979 年,南京大学岩溶科研团队在普定穿洞获得,直至 2011 年才由南京大学教授俞锦标先生捐赠回到贵州省博物馆。科研人员根据头骨的额部倾斜、眉脊凸显等特征,判断这是一名男性,从头骨骨缝的愈合程度推测,他的年龄在 50 岁左右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穿洞男性头骨侧面

另一枚头骨化石,于 1982 年,贵州省博物馆第三次发掘普定穿洞遗址时,所获得。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头骨尺寸,以及骨质表面细腻光滑的程度,眉脊凸显层度,判断其为一名女性,同时根据骨缝的愈合情况,推测她的年龄只有 17 或 18 岁。

这枚头骨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,在左侧偏上部缺损了一块骨头。据贵州省博物馆研究人员介绍,这块骨头缺损的时间比较长,缺损边缘较为圆润,与埋藏过程中的挤压破损面不同,推测这个女孩在没有这块骨头的情况下,还继续生活了一段时间。对于这块缺损的骨头,究竟是意外造成的伤口,还是贵州最早的 ” 开颅手术 “,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和探寻。

C、引领潮流的时尚达人

(生活在距今 1 万 6 千多年前的贵州古人类,也不想都蓬头垢面、披头散发,于是开始用骨笄把头发盘起来。)

贵州最早的 ” 发型设计师 “,是居住在普定白岩脚洞的古人类。1979 年,贵州省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在发掘洞穴的过程中,出土了一件女性用来束发用的骨笄(j ī)。

这件长约 12 厘米文物,是用哺乳动物的肢骨所制成,通体呈方形。由于它的外形看起来过于细长,稍微用力就会折断,把它看成用来钻孔的骨锥不太合适,并且,它身上没有加工针孔的痕迹,用来当做骨针也不太恰当。因此,专家根据它的外形,判断为骨笄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穿孔牙饰品

骨笄的作用,和现代人使用的簪子差不多,先把头发盘起来后,再把骨笄横着插在中间,以此来塑造发型。专家推测,生活在距今 1 万 6 千多年前的贵州古人类,也许是不想每天都蓬头垢面、披头散发,才想着用骨笄把头发盘起来,好让自己外表看起来更美观,或者是便于劳作、狩猎,甚至只是为了夏天束发感觉凉快些。

在普定白岩脚洞,还出土了一件能证明贵州古人类是 ” 时尚达人 ” 的装饰品:穿孔兽牙。它的原料是哺乳动物獾的牙齿,并采取了当时并不简单的加工技术才制成。

穿孔兽牙是贵州古人类用来佩戴在胸前的装饰品。在牙齿的根部位置有能悬挂起来的孔眼,孔眼的正面和反面并不对称,考虑到当时技术水平有限,可能是用尖状器轮流在两面反复钻孔,才好不容易把它打通。这不禁令我们感叹,再困难的自然条件,也不能阻挡贵州古人类那颗爱美的心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骨笄

历经千辛万苦打造出这样一件装饰品,古人类肯定会对它爱不释手,说不定睡觉时也不愿取下来。在孔眼上方,能发现有被藤条等绳状物磨过的痕迹,这表示佩戴的时间很长,以至于圆洞上面都磨出了 ” 包浆 “。

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安龙观音洞人提倡变废为宝。他们将附近的河流拾取螺蛳,把肉吃掉后,用尖状器在剩下的螺壳上打一个孔,以此来制成漂亮的螺壳吊坠。

漂亮的饰品要是能搭上一套潮流的 ” 皮衣 ” 就更好了。住在普定穿洞的古人类,制作衣服的方式已不再是简单又粗暴。通过打猎捕获到动物后,他们会把肉和骨头给剔下来,再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如骨锥、骨针等,用其对动物皮毛进行钻孔、缝制,以此来遮体、取暖。

普定白岩脚洞出土的骨笄和穿孔兽牙,是贵州首次发现的骨制装饰品,它们的发现意味着,当时生活在这里族群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,在生活上不愁吃不愁穿,才会想着如何打扮自己,如果把拥有的食物比作财富,他们算是过上了中产的小资生活。

D、吃不起的古人类烧烤

(和现在靠卖萌为生的 ” 国宝 ” 不一样,那时的大熊猫虽温顺,行动隐蔽,但不幸也成为了贵州古人类的狩猎对象。)

”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儿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。如果有,那就两顿。” 在夜市上,现代人吃着烧烤消解着一天的疲劳。在原始森林里,一场大火带给古人类一顿天赐的美味,于是,他们琢磨着怎样再吃到烤肉,学会了用火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遗址图片

贵州发现了用火痕迹的古人类遗址并不少,有水城硝灰洞、普定穿洞、普定白岩脚洞、兴义猫猫洞等。其中,水城硝灰洞在发现时是我国华南地区古人类用火年代最早的遗址,确定地质年代为更新纪晚期,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。1973 年夏天,当地地质工作者在寻找地下资源的过程中发现了水城硝灰洞。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用火的痕迹,除烧骨和烧石,灰烬层残存的就厚达 5~15 厘米。

而时代稍微晚点的普定穿洞遗址中不仅有灰烬层,还有灰堆、灰坑,因此普定穿洞是用火遗迹较为丰富的遗址。现在贵州博物馆里展出的烧骨、烧石、炭骨等化石和遗迹,证明着贵州古人类的烧烤生活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洞内堆积

而那时人们有的烤肉是我们现在绝对吃不到也吃不起的。在贵州,目前已发现的古人类生活过的洞穴遗址内,发现的动物化石种类有:象、貘、犀、熊、鹿、麂、羊、野牛、野猪、竹鼠等种属,现在很多都已是国家保护动物,不能再为人食。

大熊猫在旧石器时代都与贵州古人类伴生,在时间上延续了几十万或数万年,在空间上遍布黔北、黔中和黔西地区。和现在靠卖萌为生不一样,以竹类植物为食的野生大熊猫那时也比较温顺,行动隐蔽,但也不幸就成为了贵州古人类的 ” 盘中餐 “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水城硝灰洞出土石制品

学会用火后,吃熟食的古人类消化吸收蛋白质更为容易,大脑得到进化。一边烧烤一边想着怎么捕到更多的动物,用陷阱捕竹鼠、麂、野羊等小型动物,用长矛、弓箭捕犀牛、野牛、鹿等大型动物。在普定穿洞的哺乳动物化石中,还有个别鸟类化石。

据博物馆解说员介绍,随着捕获的动物或其幼崽越来越多,人们会把吃不完的动物喂养起来,开始是留着明天吃、变成留着过几天吃、变成留着长大了再吃,慢慢地从无意识饲养动物发展到有意识饲养动物。通过长期饲养、繁育,那些奔跑在丛林、荒野的野生动物逐渐变为家畜、家禽。

随着火的使用,人们发现经过火烧的土地会变得松软,于是产生了 ” 刀耕火种 ” 的原始农业。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发明、历史文明时期铜器的制作、铁的使用、也都离不开火。学会了用火之后,也加速了古人类的进化,使得人类逐步的脱离动物界,成为一种智慧型生命体独立进化。

E、让你眼花缭乱的 ” 神器 ” 百宝箱

(博物馆展出的石器中,砍砸器相当于斧头、雕刻器相当于雕刻刀、骨锥相当于锥子、刮削器相当于小刀 …… 古人类也有一套自己的工具箱。)

在博物馆陈列柜中,古人类使用的石器有:刮削器、端刮器、砍砸器、雕刻器 …… 猛一看,好像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也不知道是用来最什么的。其实,它们都是小刀、锤头、锥子等现代工具的 ” 祖先 “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安龙观音洞遗址发掘现场

古人类制作工具很简单,捡起一块石头就开始敲敲打打。设想一下,旧石器时代,一位古人类蹲在河边,手握一块石头去碰击另一块石头,掉下了不少石片,他捡起锋利的石头发现肉更好分了、皮更好剥了。再慢慢地加工变成别的工具,这就是最原始的碰击法。

尝到工具的甜头后,这样的方法不断被模仿,被改进。后来的古人类竟能打制出一种零台面、角度小、打击点粗大、裂纹放射线清晰的石片,在没有现代工具的辅助下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。制作这种工具的方法叫 ” 锐棱砸击法 “,在旧石器时代意味着一种 ” 技术的进步 “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安龙观音洞出土的穿孔螺壳

和北方的山顶洞人、北京人的工具相比,贵州古人类的工具要粗犷很多。北方的石器偏小,一看就是修修补补用了很久的。南方通常都是大块石器,加工粗糙看起来比较新。这是因为南方 ” 富裕 “,因洞穴多、河流多,南方古人类想找到一块砾石(鹅卵石)非常容易。石材原料丰富,南方古人类要不北方古人类更阔绰,工具用坏了就换新的,毕竟 ”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“。

生活在贵州的古人类有多聪明?从这一件件 ” 神器 ” 可以看出。

刮削器,是旧石器时代被使用得最广泛的生产工具,相当于现在的小刀,在当时可以用来切、刮、削东西。

贵州古人类还会制作捕猎的陷阱。有一种 ” 凹缺刮削器 “,中间呈凹槽状,推测可以用来削木棍,把木棍削尖,再挖一个深坑,把削好的木棍尖端朝上插在里面,再盖上树枝、树叶作为伪装,就是一个简单的陷阱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典型的兴义猫猫石制品

端刮器,用来褪下动物的皮下脂肪或树皮,用途和刮削器差不多。有趣的是,在黔西观音洞出土的刮削器和端刮器,加工的韧口都是比较厚的一边,反而没有选择容易加工的薄边。

” 住在黔西观音洞的古人类,可能都比较憨厚、实诚。” 据贵州省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介绍,其他地方的早期人类加工工具时,会选择更省力的薄石片来加工。但黔西观音洞的古人类迎难而上,选择厚边加工,这样的刃缘较为钝,使用起来非常费力,但也许当时观音洞的古人类力气都很大,手指较为粗壮,不适合做精细加工。

除了上述比较有特点的石器,贵州省博物馆还展出有尖状器、雕刻器(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雕刻刀)、骨针(功能相当于现代的缝衣针)、骨锥(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锥子)、石锤(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锤子)等原始工具。

F、牙疼起来是真要命

(距今 1~4 万年前的一位中年人的牙齿化石中,有两个黑色的大空洞,专家鉴定,他生前患有严重的邻面龋。)

1985 年 12 月,考古人员在开阳石灰岩洞中发现了梓岩灰洞发现的 6 枚人类两颗 ” 虫牙 ” 化石,这次人化石龋病遗迹的发现,在贵州尚属首次。桐牙齿化石中,有 3 枚有氟斑牙的痕迹,其中,釉质缺损最为严重一颗来自一名 10 岁儿童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桐梓人上内侧门齿

开阳石灰岩洞古人类遗址中发现的两颗 ” 虫牙 “(学名:龋齿),是距今 1~4 万年前的一位中年人的牙齿化石。这两颗牙齿是相邻的座牙(学名:臼齿),在相邻的地方,牙齿上有两个黑色的大空洞,研究表明这个人生前曾患有严重的邻面龋。

据专家介绍,虫牙在原始时代并不少见,因为古人类不知道口腔的卫生和保健,食物残渣留在齿间就给了 ” 牙菌斑 ” 趁虚而入的机会。 这位开阳人的虫牙,是比较严重的邻面龋,相邻的两颗牙会向虫洞方向倾斜,导致吃东西时上下牙咬合错位,会给嚼东西带来障碍,进而间接的影响到胃功能。

博物馆里的贵州 |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

黔西观音洞出土动物化石

虫牙是原始社会普遍的牙病,氟斑牙就是贵州的地方病了。岩灰洞的桐梓人和猫猫洞的兴义人都有发现氟斑牙,甚至都有罕见的缺损型氟斑牙,严重的牙齿已经发生断裂,仅留下齿根部分。

1983 年桐梓岩灰洞发现的桐梓人是贵州目前发现的最早古人类,属于直立人晚期或早期智人。在发现的 4 枚人类牙齿化石中,有 3 枚齿冠有明显的黄色小凹坑,这就是氟性斑釉齿病的遗迹(俗称氟斑牙),其较为严重的两枚中,一枚是一名 10 岁左右儿童的上犬齿。氟斑牙严重的会出现缺损型氟斑牙,牙齿会发生断裂,仅留下齿根部分。

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林 董容语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龙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ap.522051.cn/1311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